中国青年报:争鸣与现代公民独立品格 | |
---|---|
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3年12月05日15:14 中国青年报 | |
作者:彭亚楠 某市一所小学花巨资铺设塑胶跑道,周围居民和一些学生家长及老师担心塑胶异味影响学生健康。针对这个问题,不同的专家出具了相互矛盾的意见。有人对此表示困惑,感叹“连专家的意见都不统一,到底该听谁的?”进而怀疑这些专家的操守,担心他们“为某一利益集团服务”,并主张“政府的相关行政机关出面,对专家的资格加以审查,以保证结论 面对专家的不同意见而无所适从,希望只听到一种声音,是很多人的共同心态。牛群、冯巩就曾有一个相声叫“无所适从”,专门讽刺专家的观点变来变去,例如一会儿说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一会儿说“生命在于静止”,导致人们左右为难。 但是,专家之间意见相左,是再自然不过的事。即使科学上真的存在惟一正确答案,科学家之间有时也难以做到思想统一。很多问题所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,不同的专家各执一词,是很正常的。而真理在于寻找,谁也不具有垄断真理的终极权威。在求索的道路上,即使是那些不成熟甚至错误的观点,都有其自身的价值。人类也只有在不断探索和“试错”中得以前行。而且,所谓正确和错误,也是在不断转化的,当今的很多常识,都曾经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。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只欣赏一种声音,决不会有认识上的进步。 面对各种矛盾的观点感到无所适从,体现了一元社会下的思想惰性,即潜意识中希望出现一个权威来指导自己的生活,甚至代替自己思考。在这种“权威依赖”之下,人们关注的是结论,而不是论证;期待的是权威,而不是争鸣。要求政府介入学术争论,对参与讨论的各方进行资格审查,则进一步体现了对权威的崇拜。 获取真理的最佳方法,应当是在承认发言人具有自利动机的前提下,为其提供一个公开讨论的环境。发言人是否为了私利而进行论证,并不重要;关键在于,在阳光之下,各方都不得不拿出经得起辩驳的论据,争取听者,方能获得优势。崇尚争鸣,和迷信权威相比,要好得多。在美国的诉讼程序中,选择专家证人的,是控辩双方,而非中立的法官。专家之间的意见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,也并不罕见。这一制度设计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就是:公正的结论需要通过对抗式的辩论来达到,而非通过看似公允的人的单方努力。试图依靠某个固定的权威来统一思想,是最糟糕不过的事。 面对争鸣,我们要学会欣赏,以更成熟的心态坦然面对,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,而不是动辄担心其扰乱思想或怀疑其立场的公正性。只有这样,才能培养出现代公民的独立品格。 相关专题:新浪评论 | |